序:当知识不再“固态”——AI进入上下文时代

你是否曾遇到这些问题:

  • AI的回答听起来像真的一样,但仔细一查却是假的?
  • 提问再多遍,它都只会重复同一套说辞?
  • 想让它解释一个专业概念,结果讲得和外行一样模糊?

这正是生成式AI在企业应用中最现实、最痛彻的问题。

它们的核心局限,不是不会表达,而是没有足够新鲜的事实支撑,也没有足够明确的意图引导。于是我们看到了两个方向的崛起:检索增强生成(RAG)上下文工程(Prompt Engineering)。

这不是简单的两个技术选项的区别,更像是一场“知与意”的交集进化。


一、什么是RAG?——把事实搬进模型大脑的自动搬运工

如果LLM是大脑,那RAG就是知识库+搜索引擎的联姻体。

它的工作流只有三步,却堪称精密:

  1. 检索(Retrieve):从权威数据源中拉取相关最新内容
  2. 增强(Augment):将这些内容注入原始提示,作为额外上下文
  3. 生成(Generate):让LLM基于真实信息,而非幻觉或过时内存来输出答案

RAG的价值,一句话概括:

“用实时的外部事实,弥补模型自带的知识盲区。”

它解决了两大顽疾:

  • “我错了?” —— 减少模型“自我发挥”的错误
  • “我不知道” —— 补齐模型无法获取的企业专属知识

二、什么是上下文工程?——控制AI语言风格的艺术

如果说RAG给AI大脑装上了更新的知识源,那么上下文工程就是在给AI下命令的方式“做手术”。

你可能觉得很简单:“不就是写个提示吗?”
但真正的高手知道,一句“扮演医生回答这个症状”的提示背后,藏着无数设计逻辑:

  • 引导语 → 让模型知道自己“是谁”
  • 样例输出 → 示意应该“怎么回答”
  • 思维链 → 帮助拆解复杂问题
  • 输出格式 → 精确控制结构、长度、语气等

它的本质在于塑形意图,确保AI不仅回答正确,更能表达出用户想要的样子


三、RAG vs 上下文工程:谁更强?不,他们缺一不可!

很多人以为这是两条竞争路线。

但实际上,它们就像DNA双螺旋——彼此缠绕,互相依赖,共同构建AI表达的完整性

维度RAG上下文工程
解决问题提供“事实依据”控制“输出意图”
关键点知识来源是否新鲜准确提示是否精准结构化
技术栈向量数据库 + 分块策略模型推理 + CoT/ToT框架
成本中高(需要数据流水线)极低(手动提示即可)

一句话总结:

RAG决定了AI“能不能说出来”,上下文工程决定它“怎么说出来”。

四、“知与意”的融合系统案例:金融分析师的秘密武器

设想一款服务企业的决策支持系统,用于分析季度财报和最新经济报告。它的工作方式如下:

  1. 用户提出复杂查询:“结合宏观经济分析2023年Q4净利润率变化,并提供风险预警。”
  2. RAG启动:动态检索财报数据、宏观指标、历史趋势
  3. 上下文工程注入指令:“请使用CoT推理,分步骤分析盈利结构,引用具体条款,并以运营建议模式结尾”
  4. LLM生成:输出一份结构清晰、事实扎实的深度简报

在这个流程中:

  • 没有RAG,就等于让AI对空椅子说话
  • 没有上下文工程,输出可能是一篇杂乱无章的大段文字

二者结合,才是企业级AI真正可靠的“闭环”。


五、未来之路:RAG如何走向高效协作?上下文工程怎样走上自动化?

对于RAG来说,挑战仍是:

  • 如何保证检索精度?
  • 如何避免因信息缺失导致幻觉?
  • 如何实现自适应数据管道?

改进方案包括:

  • 接入混合检索技术(关键词 + 语义 + 图谱)
  • 集成记忆机制,记住过往对话语境
  • 引入可插拔的重排序框架

对于上下文工程来说,面临的不仅是人工成本,更是规模化难题。

发展方向:

  • 提示模板标准化 + 可复用组件库
  • 实现提示管理系统(如LangChain平台)
  • 开发提示评估工具,量化提示质量

六、给 CEO/CTO/CPO/开发者的小建议

如果是CEO / CTO:

  • 投资RAG的第一步,是建立你的数据准备流水线。
    不要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开始准备,那是浪费宝贵窗口期。
  • 将上下文工程纳入开发流程的核心路径之一,而不是“有空再优化”的模块。

如果是产品负责人:

  • 评估需求的本质:是知识边界限制还是表达样式偏差?
    多数情况下,你会同时面临这两个问题。
  • 探索RAG+上下文工程协同的最小可行产品(MVP),快速验证可行性。

如果是开发者:

  • 学会使用Prompt Engineering的高级技术(如ToT、CoT)
  • 拥有向量数据库、嵌入模型的基本操作能力
  • 构建自己的实验环境,持续迭代测试

结语:找到这座桥的人,才算是真正掌握了AI的时代钥匙

RAG,是对现实世界知识的召唤;
上下文工程,是对人类意图的回应。

当你在这两座塔之间架起一座桥梁,AI便不再是那个“聪明却任性”的黑盒子,而是一个可以被理解、可被信任、可被依赖的智能伙伴。

而这,正是企业级AI走向真正落地的关键一步。


【互动环节】

你在工作中是否也遇到了LLM“答非所问”或“胡言乱语”的情况?欢迎留言,我们可以一起探讨如何为你的系统搭上“事实与意图”的双重轨道。

标签:infra, ai

你的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