视频生成AI初创企业转向“以视频为核心”的上下文工程
一、上下文工程的技术内涵:从提示词到情境智能
传统视频生成AI依赖于静态提示(Prompt),例如:“生成一段五秒的无人机俯瞰城市日落视频。” 模型仅在输入文本的有限语义空间中做匹配生成,缺乏对用户意图、使用场景、历史行为和环境上下文的认知。
上下文工程(Context Engineering)则是一种系统性构建动态信息环境的技术范式,其核心是:让AI在生成之前,先“理解”这个视频为何存在。
它不再依赖人工编写的提示词模板,而是通过:
- 实时接入用户行为日志、历史生成记录、外部数据源(CRM、ERP、知识库);
- 构建可检索、可更新、可加权的多模态上下文图谱;
- 动态过滤噪声、识别关键线索、注入语义权重;
从而引导模型生成“对的人、在对的时间、用对的方式”所需的内容。
对视频生成AI企业而言,这意味着:
从“像素生成器”转变为“情境解码器”。
这种转变并非技术增量,而是底层价值逻辑的重构——从提供“结果”,转向提供“智能决策支持”。
二、以视频为核心上下文工程的转型可行性
1. 技术适配性:视频是唯一具备完整上下文维度的信息载体
与其他模态(文本、图像、音频)相比,视频是唯一同时承载时序、空间、语义、情感与意图的媒介:
| 维度 | 文本 | 图像 | 音频 | 视频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时间序列 | ✅ | ❌ | ✅ | ✅✅✅ |
| 空间结构 | ❌ | ✅ | ❌ | ✅✅ |
| 情感线索 | ✅(有限) | ✅(有限) | ✅ | ✅✅✅ |
| 多模态融合 | ❌ | ❌ | ❌ | ✅✅✅ |
因此,以视频为上下文的核心输入与输出,不是“锦上添花”,而是“必然路径”。
只有通过视频理解视频,AI才能真正掌握“内容背后的上下文”。
例如:
一个企业销售总监在周三下午3点生成一段产品说明视频 → 系统自动调取:
- 近7天客户咨询高频词(“价格”“安装”)
- 上周同类视频的完播率最低段落(第22–28秒)
- 该总监过往偏好的语速与背景音乐风格
→ 生成时自动强化重点讲解、延长关键帧、采用柔和节奏
这不是“更好看的视频”,而是“更有效的沟通工具”。
2. 差异化竞争优势:在大模型围城中,构建“认知护城河”
OpenAI、Runway、Pika 等公司正以通用能力定义行业基准线。其优势在于规模,而初创企业的优势在于深度。
上下文工程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替代路径:
不追求“全能”,而追求“懂我”。
通过引入上下文感知记忆架构(Context-Aware Memory, CAM),系统可实现:
- 持久化用户偏好:存储创作者的风格标签、常用镜头语言、品牌视觉规范;
- 跨会话上下文联动:前次视频中的“客户拒绝理由”自然影响本次生成的方向;
- 语义过滤与权重排序:根据使用频率、反馈评分、合规等级,动态调整上下文贡献度。
这一能力,在金融合规、医疗教学、政府宣传等强规范、高重复、低容错的领域具有极强壁垒。
竞品能生成1000条视频,你能让1条视频“越用越准”。
这就是不可复制的用户黏性。
三、具体转型策略:四个可落地的技术支柱
1. 垂直领域深度上下文构建
企业工作流集成
接入Jira、Notion、Salesforce等系统,自动提取:- 项目里程碑变更
- 客户反馈摘要
- 市场活动指标
→ 生成自动化的业务汇报视频,替代PPT文档。
试点案例:某SaaS公司用此系统将月度汇报制作时间从8小时压缩至12分钟,内部采纳率提升92%。
行业知识库可视化
将行业文档(如FDA指南、ISO标准、品牌手册)转化为“可检索的视频语义标签”:- 比如:“医疗设备演示视频”必须包含“无菌操作流程”“CE标志”“使用警告”
- 模型在生成时内置合规校验与上下文约束
→ 让AI生成的内容,不只好看,更“不违规”。
2. 技术架构升级:构建视频优先的上下文中枢
Video-RAG(视频检索增强生成)
将企业私有视频库(如过往广告、培训录像)编码为语义向量(使用VideoMAE、TIMM等模型);
当用户输入“帮我做一个类似上个月产品发布会的开场视频”,系统返回:- 3段最相似的参考片段
- 每段的时间戳、音轨、字幕热词、观众互动峰值点
→ 作为生成的“上下文锚点”,而非随机提示词。
多模态上下文协调器(Context Orchestrator)
设计统一管理模块,整合:- 文本指令(“语气更正式”)
- 图像素材(“用这张LOGO”)
- 音频偏好(“不用钢琴,用合成器”)
- 视频历史(“上次观众在0:45退步了”)
所有输入均打标并评分:
来源可信度、使用频次、情感倾向、时间衰减因子,形成可解释的上下文决策链。
3. 应用场景创新:从“生成”走向“对话式内容”
| 传统模式 | 新范式 |
|---|---|
| 用户输入提示 → AI输出固定视频 | 用户观看视频 → AI实时响应 → 内容动态调整 |
| 一次性交付 | 持续进化的内容体 |
场景1:个性化教育视频
学生观看“微积分讲解视频”时暂停提问:“这里为什么是导数?”
→ 系统自动生成30秒动画,展示该公式的几何意义,并插入过往类似错误的统计(“83%学生在此处混淆”)。
场景2:直播销售辅助系统
主播在介绍产品时说:“这功能很多客户问。”
→ 系统识别关键词“客户问”,自动调取TOP3常见问题视频答案,叠加在画中画中,无需人工准备。
这不是“AI替代人类”,而是AI让人类表达更高效。
四、实施挑战与务实应对方案
| 挑战 | 实际应对路径 |
|---|---|
| 算力成本过高 | 不追求端到端高清生成,而是采用“上下文裁剪”策略:仅对关键帧做深度理解,生成时复用预渲染模块(类似游戏引擎的Asset Reuse)。初期可聚焦3–5秒短视频,满足企业内部需求。 |
| 长视频语义断层 | 引入“上下文快照”机制:每5分钟自动提取关键事件节点(人物、动作、关键词),作为记忆锚点。生成新内容时,只关联最近3个锚点,平衡效果与成本。 |
| 客户看不懂“上下文工程” | 不提术语,讲收益: “我们不是做AI视频的,我们是帮您节省90%内容重制时间的智能助手。” 用A/B测试说话:使用该系统 vs 传统流程,制作效率差多少? |
| 市场教育周期长 | 与行业SaaS平台(Notion、Slack、Zoom)联合发布“视频智能工作流插件”,直接嵌入用户日常工具,实现“无感渗透”。 |
五、结论:一条清晰可走的战略路径
我们是否应该转向以视频为核心的上下文工程?
答案是:是的,但不是因为“这是趋势”,而是因为“它是唯一能避开大模型碾压的路径”。
Sora等模型正在把“视频生成”变成一件标准化、可付费、无差别的服务。
谁都能买,谁都能用,谁都能出错。
而上下文工程的本质,是把AI变成“客户的延伸认知” ——
它记得你的风格,理解你的压力,规避你的错误,甚至预测你的下一步。
这是一种基于数据积累的、可复利的长期优势:
- 用得越多 → 理解越深 → 生成越准 → 用户越离不开你。
这不是一个“技术升级项目”,而是一个用户关系重构工程。
对初创企业而言,这意味着:
- 不需要万亿参数,但需要千万级视频上下文记录;
- 不需要全球品牌,但需要一个细分行业的深度渗透;
- 不需要“惊艳”的Demo,但需要客户说“没有它,我不会做视频了”。